当前位置: 中原健康网 -> 学术研究

血液病患者成了“亲人”上海“90后”医学生捐出“生命的希望”

时间:2019-05-20 17:28    来源: 中原健康网   作者:兰心雪 阅读量:6329   

吴钧翔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摄影童宽。

东方网记者刘轶琳5月20日报道:非血缘关系之间的造血干细胞适配概率只有四百至一万分之一,正因为配对成功率极低,每一例成功配对都被视为“生命奇迹”。今天上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90后”学生吴钧翔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即将毕业的他用这种特殊的形式来纪念和传递作为医学院学生以救死扶伤为初衷的医者仁心。

截止目前交大医学院系统已有9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其中7人是学生。摄影童宽。

“我是很幸运的,入库仅仅5年时间就配对能捐献。”吴钧翔笑着告诉记者。他至今清晰记得2014年4月26日的入库场景。“其实在交大医学院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氛围很浓厚。我之前就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早就有参与的想法,当天可以入库就毫不犹豫加入了。”

早在2年前,吴钧翔就与另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但是最后患者由于种种原因没能等到做移植,吴钧翔和家人对此事一直感觉很惋惜,所以在今年3月得知再一次与另一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时,毅然决然签署下了捐献同意书,还说这是一份专属他的“髓缘”,他从此以后就要多一个兄弟姐妹了。

据了解,截止目前交大医学院系统已有9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其中两名为医务人员,其余7名都是学生。成功捐赠者的数量在上海市各大高校中位列前茅。

今天捐献“生命的希望”的还有一位来自黄浦区的年轻人王智君。王智君在2012年在部队服役时通过宣传了解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现在的他工作相当繁忙,加班加点更是经常性的,为了这次捐献,他多次往返配合检测,直到签署捐献同意书时才和单位汇报。更可贵的是,在深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传统观念影响下,王智君的家人对他的决定给予了极大的理解与支持。

上海从1992年在全国率先开展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1996年实现第一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同时也是全国第一例捐献,直至今天,共实现448例(含涉外捐献20例)。入库志愿者从最初的数千人发展到现在的16万余人,从70后新农村干部、80后的人民警察、到上海市优秀团干部、来沪务工人员等,志愿者们纷纷献出自己生命的种子,挽救一个又一个血液病患者。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